壹·从橙子再到橙子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Karakus水电站是中水科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中国水电开发技术为一带一路国家开发绿色能源的项目之一,也是中水科技在土耳其的第4个EPC机电设备总承包项目。电站位于土耳其中南部的Adiyaman市,靠近叙利亚地区,当地居民以库尔德民族为主。
在单位工作期间,我就听之前去过Karakus(简称“KK”)水电站的同事们说,那边的水果是真的好,橙子尤其好吃。“尝一下那里的橙子也好”,是我获知自己将要去土耳其出差后的一个小小安慰。
我的同事们先后到这里做项目现场负责人,负责组织管理现场的安装调试工作,确保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符合各项国际标准,保障电站投运后能安全稳定运行。正常情况下,项目现场负责人每3个月轮换一次,从2018年8月底到2019年12月,已经先后有6人次到电站现场工作,而我是第7位到这里工作的中国人。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到土耳其。10年前,还在读研期间的我就已经因为参与课题组项目,到土耳其黑海边的一个电站,做过一次水轮发电机组性能测试,当时我作为小师弟,跟着经验丰富的师兄,没有任何负担,只带着好奇与欣喜,踏上了土耳其的土地,每天协助数据采集工作,不知道操心为何物。
这一次,我却要担负着重要职责,只身前往,带领着土耳其当地的安装团队,完成水电站安装的最后核心工作:水轮机转轮、轴承及密封,发电机转子、定子及上下机架(简言之,水轮发电机组全部核心部件)的安装及调试。而在此之前,我甚至从来没有到过水电站安装现场。
但是谁能想到,我这一去,就在那里工作到:签证过期,航班停航,护照过期,整整10个月之后,才再次回到中国。我不仅带领当地安装队伍完成了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调试工作,还完成了调速器、励磁、油气水系统等相关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电站从摆满各种零件插不进脚,到一切设备安装到位井井有条,最终所有设备调试完成,3台机组顺利并网发电,创造了属于我自己,也属于这个电站的小小奇迹。
我刚到当地时,橙子正当季,随着大量上市,橙子从4里拉(1土耳其里拉大约折合人民币1.3元)一公斤慢慢降到2里拉一公斤。只是我不仅在这里工作到到橙子下市,后来随着季节更替,还先后吃上了满树无人摘,甜到发腻的白桑葚,7里拉一公斤的车厘子,外表朴素却满满香甜味的桃子,2里拉(这时1里拉已经与1元人民币等值了)一兜子的葡萄,软甜的无花果……而我离开土耳其的时候,这里已经再次到了橙子上市的季节,只是价钱还没开始下降。
在这十个月里,我还见证了小麦从播种到收割;经历了两次地震;电站蹭饭的野狗愿意跟我玩了,后来连它生的小小狗也能跟着我讨要食物;土耳其的安装公司换了7个负责人,安装团队从安装初期的10人逐渐增加到高峰期的16人,最后逐渐减为2人;我通过翻译软件与安装团队沟通,到自己学会简单的土耳其语,不需要翻译也能和土耳其安装工人沟通了。
十个月,我从来没想到我会在土耳其工作长达十个月,十个月见了这么多变化,更替,从橙子再到橙子,但是更没想到,谁也不会想到的是,这十个月前后,世界都变了模样。
贰·从口罩到口罩
鲁迅先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把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相信奋斗、依靠奋斗、持续奋斗,就一定能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绚丽篇章。
我来土耳其之前(2019年11月),同事告诉我,土耳其电站现场灰尘很大,为此,我买了几个防尘口罩。我的一位医生朋友听说我出差需要防尘,还专门送给我两包医用口罩。
我来了之后发现现场灰尘确实比较大,就戴了一段时间防尘口罩,医用口罩则忘记在箱子里。后来随着安装的进行,现场的灰尘逐渐减少,我也不再戴口罩,那批医用口罩也就被遗忘了。
直到2020年1月初,国内的新闻刺激着我的神经,我突然意识到,我有两包医用口罩是多么重要、多么幸运的事情。
土耳其出现病例较晚,2020年3月17号才在遥远的伊斯坦布尔出现第一例,我所在的工作地点位于土耳其中南部地区,离大城市较远,当地人普遍觉得疫情跟他们没啥关系,让他们主动戴上口罩几乎不可能。
而我作为中国人,作为党员,一直实时关注着国内疫情防控的发展局势,看到国内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才将疫情控制住,我深刻知道此次疫情有多可怕,也知道只有科学防疫才有可能控制疫情,我在这里工作,不仅要把本职工作做好,还应该积极传递正确防疫观念及方法,帮助当地居民抗击疫情。
在这种情况下,我与土耳其业主及安装公司负责人开了一次会议。传达了我们中国在防疫上取得的初步胜利,并提出戴口罩是最直接有效的防护措施。希望电站能未雨绸缪,早早开始防疫工作,防疫先行一步,健康先行一步,电站安装工作才能平稳开展。
在我这么郑重其事的建议下,业主方迅速投入资金采购口罩和消毒酒精,并安排电站定期消杀。
业主重视起来了,但是安装公司却不太重视,让安装工人自己想办法采购口罩。当地已经开始管控口罩销售,一周预约一次,仅能购买3枚口罩。在这种口罩获取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安装公司工人佩戴口罩的积极性不高。
我拿出口罩,自己先戴起来,戴了几天后,安装工人看到了,不少人向我要口罩,我都会送口罩给他们,慢慢地,他们都开始积极佩戴口罩,有了这个开端后,他们的负责人也会积极预约采购口罩。
后来公司从国内邮寄了一批防护用品到土耳其,受各国海关的规定影响,能够邮寄到我手里的口罩只有100只。但这100只口罩却让我坚持到9月份。
整个疫情期间,由于业主希望早日发电,产生经济效益,我们在这里的安装及调试工作几乎没有停止,但是很幸运,我们这里没有出现疫情,这与从我自己戴口罩,到大家都戴上口罩多多少少有些关系。
叁·从“Mr.Meng”到“BITC”
面对新长征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和“雪山草地”,只有鼓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激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性,才能不断赢得更多更大的胜利。
安装工作逐渐结束,疫情却逐渐严重,各国航班停航,通航的时间难以预测。
国内替换的同事来不了,我也回不去。在土耳其当地疫情逐渐加重时,我提出建议暂停电站相关工作。但是业主并没有接受建议,一方面是思维形态的巨大差异,他们认为疫情距离他们依然遥远,另外,发电日期晚一天,产生收益的时间就推迟一天,在疫情发展趋势不明了的情况下,让收益延迟数月的方案很难获得业主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业主多次施压,我提出,首先将3#机调试完成,机组可以并网发电后再停止工作。
即便我提出了这个折中方案,我自己内心也是没有底的。国内听说我将开始调试的同事告诉我,一个人调试发电机组及相关附属设备完成并网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比我资历老,现场经验比我丰富,即便如此,他们也认为太难了。因为一台机组的调试,包括了机械系统、电气系统、高压气系统、液压系统、冷却水系统,自动化系统和排水系统等,而这么多系统中,我仅仅对机械系统内的水轮发电机组内的水轮机转轮有一定了解,其他的几乎都要从零学起。
但是也有同事说,反正也回不来,索性就试试看。我恰恰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前几年我在单位做科研,连续3年独自设计、独自联系工厂加工出3套试验设备,自己养鱼自己完成了3种试验,有这样的经验,我也没觉得什么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提前找各个系统的承包商索取了调试步骤,我自己多次研读,做了笔记,又多次通过微信和国内各个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详细沟通。
我现在还清晰记得我第一次给水轮机做空载测试时有多紧张。我将开机流程列了详细清单,一步一步,列了四五十项。电站的业主,安装公司的人,知道机组要空载测试,都到齐了,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盯着我,等着我扭动旋钮,开始机组的第一次旋转。在无数炙热眼神的关注下,我很镇定地开了机。机组慢慢地转了起来,没有的振动,没有剐蹭,各项指标正常!
我的第一次机组调试成功了!这份喜悦值得我永久回忆。
而土耳其的工作人员,无论是业主,还是安装团队,他们对我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开始来的时候,他们喊我“?in”(土耳其语,发音同沁),意思是中国人,那是距离;后来喊我“Mr Meng”,那是认可,再后来我在疫情中坚持工作,他们亲切的喊我“?ervan”(库尔德语,发音同谢尔万),意思是战士,那是心底里认同并佩服,“这个中国来的小伙子,真不错!”。
但是我知道,我能够在第一次调试就取得成功,背后是整个团队的力量,我在这里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国内那么多同事支持我,帮助我,我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另一方面,是我们的产品质量过硬,设计逻辑清晰,现在看到我们的机组运行平稳,出力达标,大家也认可了我们 “BITC”的品牌。
他们对我们的产品与技术很认可,他们看着机组,对“BITC”举起大拇指,比喊我“?ervan”更让我感到自豪!
肆·从“你什么时候回国?”到“你能不能别走了?”
船到中流浪更急,奋楫者总能率先争渡;人到半山路更陡,志坚者终将傲视群山。
原计划3#机调试结束后暂停工作,因为土耳其的疫情越来越严重,国内很多企业都暂停复工,国外也有不少国家宣布在家办公,我也应该停止工作在宾馆远程办公。但是业主看到3#机调试完成,不同意1#,2#机的工作就这么停下来。他们认为前面这段时间大家都挺平安的,没有人感染,后面做好防控也不会有事情。
考虑履约要求,我决定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继续调试1,2#机组。
1,2#两台机组与3#机组还有很大的不同,轴流转桨式机组比轴流定桨式机组更复杂,调速器的调试工作也多了一倍。所以尽管大致流程已经走过一遍,实际上难度并没有少很多。但是毕竟经历了3号机组的调试,心里的恐惧已经少了很多。最终,经过了2个月的不懈努力,1,2#机组也调试完成,能够发电了。
我们都知道汽车买回来,需要磨合,3台这么复杂的机组,运行初期也是磨合过程,机组能正常发电了,但运行时还有不少小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需要慢慢处理,这也是消缺的过程。人一旦有事情做,时间就过的飞快。消缺工作不停进行,转眼到了8月,回国的航班总算开通了。我们也定下了9月下旬回国的航班,并且在8月底完成了机组的消缺工作。
自从知道了归期,内心一下子有了盼头,每天脸上也多了笑容。这里的人们看出来也会关心我,问我还有几天回国。
但是,当归期真正临近了,土耳其的工作人员反而对我有些不舍,见到我都跟我说,你别回去了,留在这里吧,我们都很喜欢你。也有人跟我说,“我们习惯了你在这里,有啥小问题你都能帮我们解决,只有你在这,我们才安心。”言语间透露出他们对我的信任,让我觉得我的付出变得更有价值。
伍· 我是自豪的共产党员
我在疫情期间坚守土耳其电站的这10个月,令我终身难忘。令人难忘的不只是独特的经历,难得的历练机会,独自完成3台机组调试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我孤身在异国他乡,深入到当地人中间,看他们的生活,看他们的工作,看他们的社会,实际上,这远比其他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更有意义。
因为深入看到,因为10年里两次出行土耳其,才有更深刻地对比,才能感受到中国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在世界上越来越受认可,我们中国人在世界各国也获得更多的尊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也更加坚定了信念,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持续向好,不断前进!
在土耳其工作期间,我也没有忘记学习党的知识,学习党的精神:通过学习党员带领林州人民,开凿红旗渠的过程,我从中学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我在机组安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精神指引,我这里也苦,但是比以前没有机械没有设备用血用汗水挖山开渠的先辈们,现在的工作环境好多了;学习西柏坡精神,让我知道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这正是我在机组调试期间的精神食粮,如果不敢做,那我们的机组可能要晚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发电,但是因为敢同未知和困难做斗争,敢于取得机组调试的胜利,我有机会去开展调试,才能不怕困难,废寝忘食准备调试笔记,起早贪黑检查各项细节,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今年是我们党成立的100周年,回首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回头看看我们党创造的每一个奇迹,我为我们党的发展和壮大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水利工作者,我很自豪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很自豪我有机会在党的生日前完成了远在中亚的电站任务,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机电装备事业部 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