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的延安,是黄河,是黄土高坡,是窑洞配土山。
2024年6月下旬,我参加了中水科技党总支组织的“追寻革命足迹,赓续红色血脉”革命传统教育培训班,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去往延安。
现实里的延安,是延安绿,是圣地蓝,是俏美好江南。
来了才发现,延安,既是是印象里的延安,也是现实里的延安。黄河依旧蜿蜒,高坡依旧耸立,窑洞依旧稳固,可是蜿蜒的黄河水变得安澜了,耸立的高坡覆盖了草地森林,稳固的窑洞蕴含了丰富内涵。
(1)延安的窑洞,是革命的窑洞、思想的窑洞和精神的窑洞
就在延安的这些窑洞里,八十多年前,在昏暗的油灯下,毛泽东同志奋笔疾书,撰写了大量经典著作:从《实践论》《矛盾论》到《论持久战》;从《〈共产党人〉发刊词》到《改造我们的学习》;从《新民主主义论》到《论联合政府》;从《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到《愚公移山》……这些在延安土窑洞中诞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给全党注入了无穷力量,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就在延安的这些窑洞里,无数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涌来,他们在这里学政治经济、学军事科技、学文化艺术,迅速成长为方方面面的人才。正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描述的:“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作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也只有这么一家。”这些经过革命熔炉锻造的知识青年,毕业后分赴祖国的各条战线,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延安的高坡,是黄色的高坡,是绿色的高坡,是红色的高坡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老照片里的延安,满是黄土,可是,画面却总是充满生命力。在延安,伟大的红军走完长征,完成整风,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在延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为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落下棋子。
也是在延安,我们的共产党员深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山川大地由黄到绿,生态和经济良性互动。站在宝塔山,放眼望去,满目葱茏,黄土高坡被翠绿的林木覆盖,显出勃勃生机,贫穷苍凉的延安早已旧貌换新颜。
我印象里黄土弥天的延安,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绿。从黄色高坡到绿色高坡,几十年的蜕变,缓慢无声,却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站在宝塔山,重温入党誓词,庄严宣誓,那时,我看着高坡上的革命旧址,觉得这里是最美的红色高坡。
(3)延安的黄河,是蜿蜒奔腾的黄河,是永续延安精神的黄河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河水融入黄河,流淌在华夏大地。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可融入了延安精神的黄河,更是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伟大精神升华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
我想,延安精神融入了奔流不息的黄河,深深烙印在了中华大地,一定会永远延续。作为水利人,不仅要追寻延安,学习延安精神,更要用水利知识“坚守延安山水,力保黄河安澜,永续延安精神”!(机电党支部 孟龙)